8月16日,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如今,他栽种的“焦桐”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他的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灯塔。“焦桐”常青,精神永存。那么,焦裕禄精神在河南省兰考县检察院得到怎样的传承?兰考县检察院干警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着怎样的作为?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踏上了兰考这片热土。
“阿姨必一·运动app,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在兰考县南彰镇徐洼村一个农家院里,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未成年人童童(化名)把心里的小秘密告诉了兰考县检察院检察官李楠。
童童父亲在一起刑事案件中离世,留下10岁的童童和13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姐弟俩后来与卧病在床的爷爷一起生活。由于被告人谭某未进行任何赔偿,祖孙两代人的正常生活无法保障。
为帮助两个孩子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兰考县检察院检察官学习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以“亲劲”为民,如同亲人般和孩子谈心。案发后,省市县检察机关共同展开司法救助。兰考县检察院还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将姐弟俩认定为“事实孤儿”,按月发放生活补贴,这让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了着落。
近年来,兰考县检察院善结“穷亲戚”,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建立主动告知、主动协助、主动调查机制,防止当事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检察办案中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据统计,该院5年来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38件46人,确保救助对象在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我们有信心在办案中把焦裕禄‘亲民爱民’‘公仆情怀’‘对群众的那股亲劲’落到实处。”兰考县检察院检察长曹守威说,如今的兰考,风沙盐碱地再无踪影,随处可见翠绿的泡桐树和群众的笑脸。
2021年6月,兰考县检察院探索建立服务民营企业机制,19名检察官作为“企业法务专员”,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伴随着悠扬的琴声,“企业法务专员”又来到兰考“音乐小镇”,为民族乐器协会治课。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旁的古琴作坊、墙壁上蓝砖绘就的“琴”字,彰显着这个中国民族乐器村的文化底蕴。这些景象都和焦桐丝丝相连。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焦裕禄生前所写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泡桐是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削桐为琴——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长”成了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兰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兰考民族乐器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年产值近30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的民族乐器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遇到法律问题、维权难题时经常一筹莫展。随后必一·运动最新,兰考县检察院推出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八项措施,检察官有针对性地到企业普法宣讲,通过以案释法、问计问需,帮助企业分析经营风险,防范合同漏洞。
传承弘扬焦裕禄抓工作的那股韧劲,以“韧劲”护航。在服务保障产业振兴的路上,检察官初心如磐。该院先后开展“法治护航”“中小企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该院办理的肖某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立案监督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是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树立的“四面红旗”。如今,争当“红旗村”,依然是兰考干部群众不变的追求。
在当地乡镇干部中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不想活,上许河。到许河乡工作,曾被一些干部视为畏途。许河乡杨堂村是兰考县检察院结对帮扶村,结对前,杨堂村因集体经济发展空白、村民收入微薄,被县委列为“薄弱村”。5年来,兰考县检察院弘扬焦裕禄干事业的那股拼劲,以“拼劲”攻坚。该院选派3批9名干警驻村帮扶,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杨光辉就是其中一员。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入村之初,杨光辉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员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支部,动员有发展思路、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年轻人竞选村委会委员,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千亩韭菜种植基地是杨光辉带领村民启动的首个产业发展项目。进入大棚,绿油油的韭菜令人神清气爽。该村已建成韭菜种植棚300余座,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万余元,韭菜已成为村民的“致富菜”。
肉羊养殖户郑涛又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存栏200余只,年收入10万元。此前,为动员村民发展养殖业,杨光辉拿出家里和筹借的20万元在杨堂村建鸭棚,以此带动村民的养殖热情。
如今的杨堂村,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村民的口袋鼓了,腰杆也直了起来,杨堂村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基层党建红旗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红旗村”。
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精神。兰考县检察院干警桌上,统一摆着国旗背景下焦裕禄画像的桌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既是他们的承诺,更是他们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